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文化研究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回顾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电影界及出版界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文化研究的思想脉络,反思文化研究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新宝策略,直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人类文明的重塑,探索批判思想介入现实的新可能,在跨学科视野中推动人文学与中文学科的发展。
图片说明:研讨会现场
“文化研究”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英国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批判性介入的姿态回应社会变迁。1995年戴锦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办了国内首个“文化研究工作坊”,以“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大众文化与社会议题,打破传统人文学科边界,为转型期的中国知识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与思想资源。2009年戴锦华在“文化研究工作坊”基础上成立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实践。30年来,中心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敏锐问题意识和自觉批判精神的文化研究学者,还与海内外高水平机构、学界学者同仁密切合作,组织“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南南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会议,推出大众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工作坊与“拉美学术译丛”等学术成果。
新宝策略
研讨会现场展示的戴锦华及其学生的部分著作
会议分8场举行,围绕“文化研究的兴起、全球扩散与东亚联动”“重返20世纪90年代与中国大众社会的兴起”“后冷战、全球化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新媒介、新技术的挑战”等议题展开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贺桂梅、北京大学教授袁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致辞。北京大学教授吴晓东、北京大学教授贺桂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戎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洪波、海南大学教授刘复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柏、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宋伟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滕威、北京大学教授张慧瑜主持各场讨论。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教授Lisa Rofel、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Yomi Braester等学者分别发言。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学生代表献花致敬,共同见证这一学术盛会。
与会学者回溯文化研究的思想脉络与本土化历程,认为面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多重挑战,文化研究亟需自我更新,与社会现实保持紧密联系,寻觅另类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学者们高度认可戴锦华和“文化研究工作坊”三十年来的贡献,认为他们坚持在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中激活理论的生命力,坚持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的再读与反思,紧密结合本土大众文化现象,从批判视角切入社会问题。
与会学者指出,通过对文化研究的系统回顾与深度反思,不仅能为解读当前中国大众文化新现象提供思路,更能推动构建本土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进而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性议题。
戴锦华在致辞中回顾了“文化研究工作坊”三十年的历程,强调文化研究需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关怀,表达了创造历史机会、寻觅历史可能的信念。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栗念跃 通讯员宋喆 钱嘉欣 陈博尔)
图片说明:戴锦华发言新宝策略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